转发器、网桥、路由器、网关的差异
- 实现网络层互联的设备是路由器。负责路由选择,存储转发 ,可以隔离不同冲突域,也能隔离广播域,所以能够抑制网络风暴
- 在物理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转发器,目的是加强信号强度的;中继器是物理层延长网络的设备
- 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叫网关(gateway)
- 实现数据链路层互联叫网桥,当网桥收到一转发帧时,先查找自己的转发表中是否有源 MAC 地址,若没有则 添加此项 。网桥可隔离冲突域,但不能隔离广播域。
尼奎斯特定理
- 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= 2W Baud;
- 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=1 W Baud ;
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
- 星型拓扑
- 环形拓扑
- 总线型拓扑
- 网状拓扑
Ping程序的实现
- 实现方法是主机向远程计算机发出ICMP回显请求以后,远程计算机会拦截这个请求,然后生成一条一条回显应答信息,再通过网络传回给主机。
- 假如某些原因,不能抵达目标主机,就会生成对应的ICMP错误消息(“比如 目标主机访问不可达”),由原先打算建立通信的那个路径上某处的一个路由器返回。
- 假定与主机的物理性连接并不存在问题,但远程主机已经关机或没有设置对网路事件作出相应,便需由自己的程序来执行超时检测,侦测出这样的情况。
网路组织方式
根据本地网的业务覆盖范围和通信容量的不同,可以有其不同的网路组织方式。
-
适合于特大和大城市的本地网的网路组织
采用分区双汇接局结构。将本地网划分成若干个汇接区,每个汇接区内设置两个大容量的汇接局,覆盖区内的每个端局;当汇接局均为端/汇合一局(用DTm/DL)时,全网的所有汇接局间为个个相连的网状网;当某一个汇接区内的两个汇接局均为纯汇接局时,这两个汇接局之间不需相连。
-
适合于中等城市的本地网的网路组织
采用汇接局全覆盖结构。在全网设置2~3汇接局,对全网的端局全覆盖,汇接局一般设置在本地网的中心城市,并且相互之间采用网状网结构。
-
适合于较小本地网的网路组织
采用一级(无汇接局)网状网结构。
IP地址、网络地址、主机地址、子网掩码、广播地址
IP(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)地址由网络地址与主机地址构成,IPv4分为A、B、C、D、E五类地址,任何一个IPv4的IP地址由共由32位二进制数构成,每段8位,共4段。
IP地址分类
A类地址
⑴ A类地址第1字节为网络地址,其它3个字节为主机地址。 ⑵ A类地址范围: 1.0.0.1—126.155.255.254 ⑶ A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: ① 10.X.X.X 是私有地址(所谓的私有地址就是在互联网上不使用,而被用在局域网络中的地址)。 ② 127.X.X.X 是保留地址,用做循环测试用的。
B类地址
⑴ B类地址第1字节和第2字节为网络地址,其它2个字节为主机地址。 ⑵ B类地址范围: 128.0.0.1—191.255.255.254 。 ⑶ B类地址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 ① 172.16.0.0—172.31.255.255 是私有地址 ② 169.254.X.X 是保留地址。如果你的IP地址是自动获取IP地址,而你在网络上又没有找到可用的DHCP服务器。就会得到其中一个IP。
C类地址
⑴ C类地址第1字节、第2字节和第3个字节为网络地址,第4个个字节为主机地址。另外第1个字节的前三位固定为110。
⑵ C类地址范围: 192.0.0.1—223.255.255.254
⑶ C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:192.168.X.X
D类地址
⑴ D类地址不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,它的第1个字节的前四位固定为1110。
⑵ D类地址用于多点播送,范围: 224.0.0.1—239.255.255.254
E类地址
⑴ E类地址也不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,它的第1个字节的前五位固定为11110。
⑵ E类地址保留,仅作实验和开发用。范围:240.0.0.1—255.255.255.254
Cookie、localStorage和 sessionStorage的比较
特性 | Cookie | localStorage | sessionStorage |
---|---|---|---|
数据的生命期 | 一般由服务器生成,可设置失效时间。如果在浏览器端生成Cookie,默认是关闭浏览器后失效 | 除非被清除,否则永久保存 | 仅在当前会话下有效,关闭页面或浏览器后被清除 |
存放数据大小 | 4K左右 | 一般为5MB | |
与服务器端通信 | 每次都会携带在HTTP头中,如果使用cookie保存过多数据会带来性能问题 | 仅在客户端(即浏览器)中保存,不参与和服务器的通信 | |
易用性 | 需要程序员自己封装,源生的Cookie接口不友好 | 源生接口可以接受,亦可再次封装来对Object和Array有更好的支持 |